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团结进步 / 知识之窗

融荣与共:鹤庆在滇西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进程中的贡献

  • 鹤庆县人民政府网站
  •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5日
  • 来源:鹤庆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 访问量: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直在鹤庆生根和发芽。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的鹤庆也是西南地区汉藏联系的重要桥梁之一,清人程昱在《鹤庆军民府城记》中说:“惟兹鹤庆,在云南西北之徼,内屏中夏,北接吐蕃,外控诸彝,屹然为滇巨防,盖(滇)西北一重镇焉。”高度概括了鹤庆在滇西北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上的重要地理区位。




由于深受中原儒学影响,鹤庆文化就是各族人民以华夏文化为凝聚力和内核发展形成的地方文化。在封建时代,中央王朝一直把鹤庆作为滇西北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经营,先后设置郡、府、州、县,对以鹤庆为中心的滇西北广大区域实施有效管辖。鹤庆也因此发展成为滇西北儒学中心,明清两朝产生了5位翰林、29位进士和292位举人,因此被誉为了“文献名邦”和茶马古道上的经济、文化重镇。1639年,旅行家徐霞客游历鹤庆,发出了“南向有大街,市舍颇盛”“文庙宏整,甲于滇中”的赞叹。

鹤庆各族人民有着悠久的爱国爱乡传统,也是滇西北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种程中,鹤庆人民通过保卫边疆、经商、通婚等方式,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到更遥远的地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先行示范和卓越贡献。悠悠茶马古道连接雪域高原与云岭大地,一代代鹤商驰骋在古道上,通江达海,沟通了云南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雪域高原。在清末的马嘉理事件和中法战争等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中,都有鹤庆子弟的身影。1936年,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鹤庆,鹤庆各族人民晓以民族大义,支持红军北上抗日。抗日战争时期,鹤庆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滇西抗战,为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付出了巨大的民族族牺牲。




1949年9月9日至13日,中共滇西工委在剑川县城召开党政军民代表会议(“九·九”代表会),人民自卫军1、2、3支队和直属大队,滇西人民自卫团,剑川、丽江、洱源、鹤庆、永胜、兰坪、中甸、维西、大理、邓川、漾濞、云龙、保山、碧江、福贡、贡山16个县的干部、少数民族代表共100多人出席会议。“九·九”代表会召开后,分别建立中共滇西北地委和滇西地委。在中共滇西北地委成立的同时,滇西北人民行政专员公署相应成立,公署下辖丽江、剑川、鹤庆、兰坪、洱源、维西、永胜、云龙、碧江、邓川、西山区。滇西北各族群众共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




解放初期,鹤庆各族子弟应征入伍和走进革命队伍,投身解放怒江、迪庆和西藏,在以鹤庆子弟为骨干进军西藏的解放军126团,走出了两位共和国将军。1951年6月,为支援十八军进军西藏,在滇西北工委的统筹下,在无公路,生活困难,工具原始的条件下,刚刚解放的鹤庆各族群众战胜重重困难和艰险,以执着的爱国热忱和火热的激情投入援藏运粮工作。运粮队伍从松桂出发,一路风餐露宿、人背马驼,由鹤庆县城过甸北爬丽江关坡,再从丽江坝子,到达金沙江码头石鼓镇转运站交粮包。从1950年7月初至1951年11月底,历时近一年半的五次援藏运粮中,鹤庆共出动民工518836工,参加修路石匠110人,出动骡马950匹,粮库共调出粮食5406400斤,牺牲民工6人。整个援藏运粮过程中,在“各民族大团结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信念的引领下,鹤庆各族人民发挥了中坚骨干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援藏运粮线路沿途的各民族一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和谐的赞歌。如今在怒江、迪庆等地的各行各业,活跃着大批鹤庆籍人才,他们是鹤庆支边老干部“献了自己献儿孙”精神的真实写照。而在迪庆、丽江、怒江等地经商的鹤庆人更是数不胜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积极贡献。

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就是滇西北八县市区共创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的重要财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参考

(鹤庆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