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团结进步 / 典型经验

小锤叮当 敲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强音

  • 鹤庆县人民政府网站
  •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4日
  • 来源:鹤庆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 访问量: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鹤庆新华银器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材料



新华银器小镇位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由新华村、草海生态文化旅游区等组成小镇内有鹤庆银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大理银都水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寸发标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寸四银庄、千锤佳艺等企业和银器手工作坊小锤敲过一千年”,南诏时期,鹤庆银匠的先人们便开始制作银器手工艺品,通过“小炉匠走夷方”的方式深入各少数民族地区,现场加工手工艺品,汲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打造了富有深厚中华文化内涵“鹤庆银匠”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如今的新华银器小镇围绕“六心”,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作出鹤庆示范。2009新华村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新华村北邑自然被国家民委命名为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新华村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第三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19新华银器小镇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特色小镇,新华村邑自然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新华村邑自然北邑自然被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命名为首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2年,“鹤庆银匠”荣获国家级劳务品牌称号。


一、夯实基础强信心



2019年,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大理现场会召开后,鹤庆县全力推进新华银器小镇项目建设。新华银器小镇建设项目的重点是鹤庆银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银器文化交流中心(银匠村)项目,完成投资52589万元,项目一期已建成投入运营。项目二期打造了56个彰显中国传统民居风格的小院子,寓意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建设中,聘请了上海同济大学专业团队,结合新华村千年传承的独特工艺、产业发展和水乡资源,科学、超前、高水平编制了总规和详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镇因地制宜,从细微处着手,力争体现人性化、民族化、艺术化,每一处都巧妙地展现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底蕴。小镇实施了新华村沿大羊线(门禁系统至水磨坊段)风貌整治和新华村老村环境整治,拆除老村主街道、主巷道违章临时建筑,完成了墙体彩绘35843平方米、木门窗更新更换380间。整个小镇布局合理有序,各个功能区错落有致,富有民族建筑特色的商铺闪亮登场,游步道和亭台楼阁彰显中华文化元素,园林式景观随意点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族游客驻足,一个欣欣向荣的银器小镇正以其鲜明的形象和特色受到旅游界的青睐。

二、打造品牌立匠心





近年来,新华银器小镇立足新华村、辐射周边村组,围绕鹤庆匠人在银铜器制作、加工、销售上形成的巨大产业链和产生的社会效应,着力培育和打造“鹤庆银匠”劳务品牌,打响产品知名度,在传承匠心、树立匠名、吸引匠人、转移匠群以及促进就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带动了上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逐步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银器工艺品加工和销售的集散地。通过对“鹤庆银匠”劳务品牌多年的精心打造,形成了寸银匠、千锤佳艺、寸四银庄、李小白等一批知名商标,成就了寸发标、母炳林、寸彦同、董中豪、李福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并迅速产生辐射效应,实现了家族传承、以师带徒、民间工艺快速发展的喜人局面,使“鹤庆银匠”在品牌创建中储备了人才,积蓄了发展能量。2021年,新华银器小镇在网络上活跃着银器卖家122家,订单商家130户,有15户已形成规模,年销售收入30万元以上,全年线上零售总额达5.64亿元。全村企业达112家、个体工商户达118户、市场主体(个体)达579户。“鹤庆银匠”劳务品牌带动全县1500多户5600多人直接从事银器手工艺品加工,间接带动全县从业人员9000多人,转移到州外、省外务工的银铜器加工艺人越来越多,仅在拉萨就有2400多人,“鹤庆银匠”劳务品牌年创造经济效益26亿元。银器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引入57户经营户,以银器加工商户为主,月辉银器”、“陈泽光铜器”等发挥了行业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了470人就业。入驻商户每年加工用银约160吨,产值近14亿元,加工用铜约500吨,产值超6000万元,银匠村银铜器特色街区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化发展效应显现,银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助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中华文化筑同心



在新华银器小镇里大师云集,各种工艺精品层出不穷,展示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了各民族精神文化生活,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寸发标2003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018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77月,由他领衔设计制作的展现56个民族大团结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大型银雕屏风在新华村完工,该作品现收藏于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新华银器小镇的地标性建筑“中国第一银牌坊”由鹤庆银匠洪锋治领衔,26位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设计制作,历时49个月完工,共耗足银2.79吨,是目前国内用银体量最大的建筑,雕刻有龙凤呈祥、仙鹤来庆、麒麟献瑞、祥云等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展示。银器小镇的景观打造,非常注重彰显中华文化元素,通过对小镇建筑风貌和老村环境的全方位整治,“青瓦、白墙、水墨画,束腰、山花、木门窗”的中国民居建筑特色进一步彰显;银器小镇拱辰楼前广场上的十二生肖图等,原创壁画、雕塑设计充分融入与鹤庆历史相关的典故,壁画《泄水开疆》、《石传象跪》等展示了祖师开辟鹤庆的历史传说,《傣寨银韵》、《远走他乡》壁画,《晨别》、《暮盼》等铜雕则生动还原了“小炉匠走夷方”的生动场景,随处可见的中华文化元素成为银器小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四、优化服务显真心

为确保银器特色产业获得良性发展,20195月,鹤庆县在银器小镇挂牌成立了“一会三中心”,切实做到鹤庆银器产品质量过硬,价格合理。“一会三中心”即一个协会——草海镇新华民族手工艺品协会,三个中心——鹤庆县旅游购物退(换)货监理中心、鹤庆县旅游服务投诉受理中心、鹤庆县银饰品检验检测鉴定和质量认证中心。目前,草海镇新华民族手工艺品协会共有会员121名,全部加入了鹤庆县旅游购物退(换)货监中心,“一会三中心”运转良好,为全县的银器产业发展保驾护航。20215月,组建了鹤庆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草海分局,形成小镇综合管理有效抓手,保障了小镇的良好生产生活秩序。在“一会三中心”的有力保障下架设了各民族相互诚信交流、诚信经营的“同心桥”,各族游客在银器小镇安心游玩、放心消费。


五、绿色发展暖民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提升生态环境,新华银器小镇开展了湿地保护治理、污水治理、水系治理、生态防护林等项目,完成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湖滨带修缮工程、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三期清挖、草海流域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五龙河景观桥工程,开展了湿地公园绿化工程,种植柳树5000株、花海200亩,开展了湿地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完成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建设。此外,小镇还对手工艺加工产生的废水进行专项收集处理,生活垃圾定点放置收集后及时清运,河流沟塘不定时进行垃圾打捞、底泥清理。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湿地保护工程和水污染防治工程,草海湿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东西草海全年水质稳定在Ⅲ类,到草海湿地越冬的候鸟种类由85种增加到198种,草海湿地真正成为了“候鸟栖息的天堂”。


六、互嵌共荣聚人心



昔日,新华村匠人们为生活所迫 “走夷方”,现如今的新华匠人“走四方”,主动走向远方,走向勤劳致富的荣耀之路,“四方”的范围也更广,不再局限于少数民族地区,一些繁华的大都市也出现了新华匠人的身影,新华村的银器店已成为各地旅游景区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进一步拓展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一些新华匠人还带着具有现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手工艺品在天上“飞来飞去”,前去参加各种规格的手工艺品展览或赛事,赢回了各种大奖。一些银匠工坊成为了名牌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普通银匠一跃成为了名牌大学客座教授,现身大学讲坛,把银文化散播到了大学课堂。随着身怀绝技的“新新华人”入驻小镇,以新华村为平台,为小镇的良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向新华村银匠们学习精湛手工艺,在共同价值观的凝聚下,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和谐共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新华银器小镇在景区内各企业的共同建设下,特色亮点引人瞩目,各民族商户团结友爱,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各民族和谐共融,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生活在新华银器小镇的各民族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弘扬了“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大联欢”的主旋律;二是各商户诚信经营,童叟无欺获赞誉。“一会三中心”成立,在银器小镇构建了良好的经营秩序,进一步完善了景区创建与地方发展协同互惠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游客和商户之间、本地民族群众之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融合。三是中华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小镇精心打造了一些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各族群众在游览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认同”的意识不断增强。四是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各族群众拥有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小镇里民间工艺大师精益求精,银器锻制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并辐射到周边村镇,各民族群众共同进步,共同致富,银器小镇景区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鹤庆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