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团结进步 / 典型经验

【征文刊登】鹤庆人民心向党 中华民族一家亲——鹤阳初级中学

  • 鹤庆县人民政府网站
  •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6日
  • 来源:鹤庆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 访问量: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我的家乡鹤庆是一个多民族的县份,共有2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68.14%,汉、白、彝、傈僳、苗、壮6个民族是本地的世居民族。自始至终,我县各级领导都谨记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前提下,还保护并弘扬了本县的优秀文化,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

就拿我的老家甸南来说,邑头村委会有一个规模很大的缫丝厂,明末清初,这里的村民就开始栽桑养蚕了。现在,全县9个乡镇,114个村委会中已推广普及了50个村委,种植面积约一万亩。每当我回老家,都会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桑叶田间来回穿梭着,耳边时而响起他们大声交谈养蚕经验的声音。大表叔还告诉我,现在党的政策太好了,不但为我们免费提供蚕种还派专家来村里指导。他还说:今年家里养了8张蚕,一张能赚2000多元,收入大约1万多元,有些村民一年光桑蚕养殖收入就有8万多元。是的,村民们在家既挣了钱,又学到技术,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说到家乡,就不得不说银都水乡”——新华,这个依山傍水的白族村寨,一直以纯手工的方式铸造着精致的银器,并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据《鹤庆县志》记载,早在明朝,新华村内就出现银器加工作坊;明朝中期,在四川为官的彭富(鹤庆人)引进技术,提高了鹤庆金属制造的工艺水平;清朝中后期,鹤庆银器沿着古丝绸之路远销各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重视民族手工艺的传承,新华银器在代代相传的进程中,心灵手巧的白族村民不断改进加工技艺,创造出绝妙精美的手工艺品。新华村的发展离不开新华匠人的点滴心血。时至今日,新华作坊已打破家族传承的模式,广招不同民族的学徒,一斧一凿,一刀一锤都手把手的教,毫无保留的把从父辈学来的银器技艺传授给他们。不同作坊间还相互交流,研究新技法、新产品,不断提升手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由他带领制作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大型银雕屏风,该屏风塑造了56个民族的112个鲜明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家亲,携手共圆中国梦的精神风貌。这些都是民族团结的体现。

2014年至今,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家乡的村容村貌、道路交通得到很大的改观,大大提升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品质。在广场、公园、单位绿地,随处可见古朴美观的洗手设施,能自动感应出水,旁边配备了洗手液,并张贴了七步洗手法。一座座公厕也融入智能化元素,配置人脸识别出纸、智能除臭机、烘干机等,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新建的水阁凉亭公园、文庙公园、森林公园等公园成为人们日常散步游玩、运动健身的好地方。每当夜幕降临,公园广场上灯火通明,有小孩在溜冰,老人们聚集在一起散步聊天,爱好舞蹈的人们跳起欢快的广场舞,他们用优美的民族舞姿以及爱国歌曲来表达对党的富民政策的感激和赞美。

我多么幸运,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丽的鹤庆;我多么幸运,因为和许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可以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其实,不管有多少个民族,只要大家的在一起,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劲儿往一处使。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各民族齐心协力,民族团结幸福之花就会美丽绽放。

(鹤阳初级中学   赵馨垚   指导老师:杨美坤)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