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议政建言

让县域旅游“流量”变“留量”

  • 鹤庆县人民政府网站
  •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9日
  • 来源:大理日报
  • 访问量: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近年来,县域旅游的发展一直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游客留不住,“留量”变“流量”的情况比较普遍。例如祥云县,过去因为交通发展落后,来往于昆明至滇西的旅客,一般都要在下街、云南驿、清华洞及祥云县城停留食宿,客观上促进了祥云县“交通经济”的繁荣。但近年来,由于广大(广通至大理)铁路及高铁、楚大(楚雄至大理)高速公路及昆楚大(昆明至楚雄至大理)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使原来不得不在祥云县停留的“食宿客”变成了“过路客”,祥云县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区位成为留不住旅客的一大因素,这是不得不重视的客观事实。此外,祥云县县域旅游还存在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融合不够、旅游营销方式落后、旅游资源有待整合、管护机制体制不健全、自然因素造成部分遗址遗迹坏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思考。

树立历史文化自信。近年来,文旅融合一直是县域旅游发展的大势,但有的在文化旅游部门工作的人,不懂得当地的历史文化,更谈不上在旅游发展中如何把历史文化和旅游融合起来。在县域旅游中,要把“流量”变“留量”,就要把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从文旅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来开发利用,形成良性互动,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让文化旅游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要挖掘本地文化资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创业,充分植入民俗体验、农耕体验和文创等业态,探索打造综合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景区(点),找准红色旅游和文化振兴间的结合点,形成集参观学习、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学游观景区。同时,打造地标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等旅游衍生品,推动文创与文化传承、乡村民宿等相融合,推进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用“活”资源,带“火”旅游。要运用历史线、人物线、道路线等,将县域内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传承基地,点串成线、线连成片,开发教学教育基地和旅游精品线路,让红色文化“留客”。要设立体验艰苦年代的“吃一餐饭”“走一段路”“住一晚上”等体验游项目,体验游项目收费要实惠,既要增强历史文化传承的教育体验性,又要带动基本消费,还要防止泛娱乐化。

要打造“历史文化一条街”。要在有条件的街区打造“历史文化一条街”,在街区适当置入历史人物塑像、文物展示厅、有社会捐赠和免费赠阅的历史文化书吧等元素。如以本土作者创作的作品为主的文化书店、文化旅游特色饮食店和地方特色产品店等,打造成开放式历史文化传承教育街区,让群众和游客在漫步悠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文化教育。

推动历史文化传承与宣传推介相结合。要深挖当地历史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把人文资源中蕴藏的优良传统、历史故事写好、讲好、宣传好,如在红色文化方面,要挖掘建党初期、抗日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线索贯穿到旅游景点中,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形式,不断吸引省内外团队参观学习。

要持续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精神内涵。文化基因产生于一定的历史年代,有其固有的“内核”和不变的“根本”,但并不是保守僵化、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的。要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炼、归纳和总结,探索构建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集“物、人、事、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同时,筹建历史教育资源库,打造历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历史教育资源的收集、挖掘、整合,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还要研发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精品课程。把当地历史文化资源题材纳入当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让本土历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

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县域旅游要提高水平,就要下决心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尤其要强化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激发旅游发展活力,促进县域旅游提质升级,从而提升旅游的知名度、舒适度和美誉度。(作者:祥云县委宣传部 李树华)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